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孙河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人字伯海
本姓俞孙策赐姓孙(另有一说为坚族子)。
少从孙坚征讨,常为前驱。
又从孙策平吴、会,从孙权李术,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后妫览、戴员纵边洪杀丹杨尹孙翊赴怒责,被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伦隋末唐初 ?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 【介绍】: 隋唐时僧。
汴州浚仪人
俗姓孙
年十三出家。
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
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
卒年八十余。
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浚仪孙氏子。
年十三。
依脩福寺端禅师出家。
端习次第观。
尝诲之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定也。
曰。
若有散心。
则系鼻端。
心本不散。
则又何以系为。
自是每坐辄定。
后为师送钵上堂。
未至堂顷。
卓然跏趺入定。
而持钵自若。
师大加赏识。
异时谓曰。
去昏障譬犹剥葱。
要当重重去尽。
然后得净。
答以为本来无
又奚庸剥。
师独以其根器非常。
而阴敬之。
且不敢役使。
虽礼佛看经。
犹莫之务。
但扫一房终日闭户。
四威仪中。
离念而已。
偶命之直岁。
守护僧物。
每戒其下。
勿以僧粥食犬。
其下漫弗听。
犬则呕粥。
其下又以为偶然尔。
食犬粥如常时。
于是犬群呕粥僧前。
若有物使之者。
其下始大惧。
为神。
姿性憺怡。
平居不表襮。
或问以义理。
随问随答。
无底滞。
仁寿二年
造禅室。
追献后冥福。
诏处之。
至则扫房闭户如故。
时人目之卧
兴国粲法师
博学有才辨。
自号三国论魁
竟造语。
三日夜莫能测。
其述般若义。
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
本性清净。
如太虚空。
亟下拜。
以为不可及。
居京。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其馀请谒者
不啻鱼子。
武德之季。
卧疾于庄严寺
或问往生何处。
曰无尽世界。
又问舍报后如何。
曰籧篨裹而弃之尔。
又曰。
四大方斗。
已到屈膝。
主人翁只管看。
僧伽遽探其冷触。
退谓其人曰。
冷触果到膝矣。
四大分离应生苦趣。
遥知之曰。
苦趣亦空。
顷之问打五更钟未。
曰未。
及打钟。
视之已绝。
寿八十馀。
弟子承遗言。
舁尸露之南山中野。
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释昙伦
姓孙氏
汴州浚仪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然端学次第观。
便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可有剥削。
本来无何所剥也。
师曰。
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默不及之。
后又语令莫以僧粥与犬。
家人还妄答云。
不与。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时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
随言即遣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献后亡背。
兴造禅室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为卧也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
卧禅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赞叹。
心路无滞。
不思议乃如此也。
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
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
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
故此妙理罕得广流。
玄琬律师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
如此众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我主四大斗在已到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矣。
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鲍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爱乐禅观。
生不妻娶形无饰华。
承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
素承馀业五十馀。
年七十五矣。
姓孙
汴州俊仪人。
十三出家。
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端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
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
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
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
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
先净昏情。
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
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
可有剥削。
本来无
何所剥也。
师曰此大根大茎。
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
读经礼佛。
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
唯离念心。
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
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
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
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
献后亡。
兴造禅室。
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
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
为卧也。
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
无学不长。
卧禅。
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
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
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
空华𦦨水。
无衣无主不立正邪。
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
京师
善巧方便。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
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
四大分离。
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死后籧篨裹弃之。
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
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
诸门学等。
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祥晖清 1621 — 1672年五月二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晖字瑞林
姓孙氏天津人也。
方在娠时,母感异徵,私祷弥勒院得举子。
六岁随祖母王氏诣院礼佛,虽在龆龄,触事通晓。
近听梵音,辄形喜跃。
祖母知有宿根,不堕麈劳。
久之,入里之无量院,礼济舟薙染。
教习经论,髣如记忆。
年二十,诣宝华受具于定庵
三载安居,专精律部,研究止持。
壬午春,辞定南下,兼慕禅学。
历普陀、天童、育王、显圣诸刹,凡浙中名匠,莫不参谒。
闻济舟病,招之北还。
明年柏林遇独超,痛领钳锤,方得了悟
壬辰春,从檀波来瑞应,命掌监院
律法大弘,寺声复振,皆唱导之力也。
丙申,将登五台
口偈有云:“摩尼宝积光辉满,定向无人觅处逢。
”盖文理通彻,自成妙旨,非徒眈吟咏可以企及。
辛丑檀波寂灭,继主瑞应。
十载精勤,以律持躬,内外肃然。
康熙庚戌京师地震,殿宇倾颓,乃竭资修葺如故。
复构法云、金汤二宇。
壬子夏五月二十五日辛巳,示微疾,集聚诫曰:“尘劳幻影,推穷莫测。
稍涉安排,即成大错。
随缘所遇,莫生节目
谨持斯语,莫或怠息。
”言讫坐化。
春秋五十有二,腊二十有六,塔于都城德胜外古塔之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孙武春秋齐国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齐国乐安人
田完后裔。
其先赐姓孙氏
以兵法求见吴王阖庐吴王欲试之,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教之战。
分为二队,以王宠姬二人为队长
三令五申之,妇人皆大笑,队长二人以徇。
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
吴王用为将,西破强楚,五战五胜,入楚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有《孙子兵法》传世,为“百代谈兵之祖”,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谈兵之文《吴问》等五篇。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齐人。
避乱奔吴,吴王阖庐以为客将军
有《兵法》一卷,《八阵图》一卷,《牝八阵图》一卷,《兵法杂占》四卷,《战斗六甲兵法》一卷。
案《汉志》《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史记。
孙子传》云十三篇,《正义》引《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
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如《正义》说,则唐时故书尚存,故诸家徵引多有出十三篇外者,皆中下卷文也。
《唐志》别有《孙子三十二垒经》一卷,《隋志》无。
《算经》二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敏隋末唐初 570 — 645年8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茅山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茅山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项上。
长七尺许。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广祯明 1528 — 1589年五月二十三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广祯字瑞庵姓孙氏,金台人也。
性奇谲,不齿群儿,见者异之。
心喜念佛,时喃喃作讽经语。
龙华荣庵茂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过从孙氏,甫七岁,见而奇之,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玺为弟子。
少长,即喜以声音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
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事之多闻法要。
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侣,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
后来诸方师匠,中兴曹洞,若大千润者,多发迹于斯。
妙峰登微时,以大藏因缘谒为引重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峰为法门推崇,亦藉资焉。
神宗极,尤尚法化,海内名蓝知识多出其门。
丁丑春妙峰憨山隐居清凉,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
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鷇食,于焉三载,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
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
长江,陟九华,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證焉。
复游天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
三月,乃归。
万历九年辛巳春妙峰憨山建大会于清凉,与双林平、无遮允齐入法社。
壬午春,会罢,复与憨山结隐太行
冬初,始还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
因出关走芦芽,渡河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
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马以归。
居顷之,复奉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之清凉还报。
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
”乃引疾独居,屏绝人迹,居常自足,无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长松孤鹤,瞹然可亲,凛然可敬。
达观尝称之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
其赏鉴如此。
抱疾期年,一日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
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馀。
尔其勉之,予行矣。
”言讫而逝,时万历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为之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原志清 1628 — 1697年七月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原志字硕揆姓孙氏盐城人也。
七岁闻塾师讲《大学》致知格物义,乃曰:“此曾子教人诚意方法,不明则疑,疑则诚意,去疑得明,非诚意不能。
”塾师大惊。
顺治丁亥,其父玉庭为人所害,卒手刃父仇,告祭于墓。
庚寅通州佛陀寺祝发,师事元玺。
未几,投灵隐得戒于具公,尝万法归一无梦无想语。
七日,闻具答傍僧“威音王劫前如何是学人自己?
”有“初三十一,中秋赏月”之言,豁然有省。
因呈偈曰:“夜来消息枕中传,报道火烧水底天。
丧尽毒龙哮石虎,爪牙突在万人前。
”具深肯之。
己亥,命居座首,倡明三峰之学,勘辨方来,电激雷奔,当者震慄。
康熙壬寅,具手书付属,谓:“首提三峰为滹沱正宗,别开生面,杨岐正脉,斯得人矣。
”是岁,主扬州上方。
癸卯,移泰兴庆云,所至香花倾城,万指环绕。
一时兴坠起废,不假思议,遏山水为妙声,化竹树为宝网。
东南法席,莫与比盛。
丁未,具寂,为造塔径山
壬子,迁三峰,以重兴为己任。
至则责负如山,催征似火,墙不岁苫,库无宿积。
乃不数月,遐迩向风,裸粮输挽
寺众既赡,更以其羡为兴造资,虽规模草刱,而气象一新。
己未,赴镇江五州之请。
庚申,居扬州善庆
辛酉,更主灵隐,院宇严饰,革其颓坏。
丁卯和硕康亲王奉衣钵请志说戒,徒众累千,抚军听法,焚香塞路。
具公五千衲子扬州足方之。
是时,年已六十矣。
己巳圣祖南巡,二月既望,幸灵隐,御书云林二字赐之,因易寺额,更锡金百镒,以为法门幸,未敢自炫也。
灵隐十二年,始辞去。
缁素攀留,而三峰之众已迎之境上。
癸卯,再主三峰,盖其去此已十四年,昔所修葺,今 已圯壤,乃告于介众,背负柝杵,夏雨冬霜,剥肤灌顶,皆所不避,于是旧者新之,阙者补之,卒底于成。
康熙丁丑七月十五日示寂,临终偈曰:“昨欲行时月不圆,今迟一日月婵娟
从今要见三峰面,劈破乾坤作两边。
”寿七十,腊四十九,塔灵隐
有《八会语录》、杂著、尺牍、诗偈若干卷,皆梓行。
诗曰《借巢集》,自吐胸臆,论者谓在寒山、栯堂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孔愉东晋 268 — 3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8—342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敬康
晋惠帝末避乱新安山,改姓孙
怀帝永嘉中司马睿命为参军
悯帝建兴初,始应召参丞相军事。
以讨华轶功,封馀不亭侯
累迁吴兴太守,还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
苏峻反,朝服守宗庙。
累迁左仆射
因批评朝政,为王导所衔。
出为会稽内史。
修复旧陂,溉田二百余顷。
全晋文
字敬康会稽山阴人吴平迁洛,后还乡,建兴初年五十,始应元帝召为丞相掾,仍除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以讨华轶功封馀不亭侯建武初长兼中书郎大兴中出为司徒左长史,累迁吴兴太守明帝时御史中丞,迁侍中成帝时太常,徙尚书,转尚书右仆射,领东海王师,迁左仆射,后为尚书仆射
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复徙领军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出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致仕,咸康八年卒,年七十五,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日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浚初唐 ? — 650年2月12日
明浚俗姓孙氏
齐人。
出家住京师宏福寺。
永徽二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
齐人。
善章草。
每以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业。
永徽元年。
二月十二日夜暴卒。
扪其心𮌎。
微有暖气。
周时苏云。
初有青衣二童子。
引至阎王所。
王问平生以何业自脩。
曰但诵金刚般若经而已。
王曰善哉。
可胜言耶。
师可诵满十万过。
则决定往生净土矣弟子虽欲复见师。
不可得也。
自尔精苦倍百必满其数。
明年二月卒。
寺众咸闻天乐异香云。
释明浚
姓孙
齐人。
善章草。
常以金刚般若为业。
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死。
心上暖。
周时方苏。
说云。
初有二青衣童子。
将至王所。
问一生作何业。
答。
但诵金刚般若经。
王曰不可言。
师可更诵满十万遍。
明年必生净土。
弟子不见师也。
还令二青衣送至寺。
自尔精苦倍百逾厉。
至二年三月卒。
寺众咸闻异香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绍唐 811 — 895年7月4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孙氏
其先富阳人
祖官南燕
固占藉于滑台焉。
幼而俊迈恬静。
年十八。
事明福寺正觉禅师出家。
年二十二。
相州义坛。
从香灯律师受具。
已而遍历丛林。
实悟旨于夷门仓垣水南
水南即今之开宝寺也。
复久挂锡。
以养圣胎。
大中十年
裴公休罢相镇汴。
与言悦之。
请居上方院。
恐其迫窄。
不足以容广众。
将辟而大之。
时檀信臻萃。
倏成钜刹。
拥毳之流。
数盈二百。
僖宗时
相国晋公王铎
奏院额曰双林。
师号曰法济
仍诏度僧七人。
以侍汤药
法社之盛。
仅四十载。
所受化者。
可万计。
僧尼弟子。
五百馀人。
乾宁二年乙卯七月四日
谓众曰。
若不解玄旨。
何能脱生死。
报汝诸人。
急急自了。
吾今景迫崦嵫。
此为最后教戒也。
遂寂然而化。
寿八十五。
腊六十三。
诏于本院西南隅建塔以葬。
五年二月二日
开塔仪貌如生。
爪发俱长。
乃复供养七日。
使远近瞻仰。
当阇维之际。
神光五色出烟中。
收舍利百馀粒。
四众淘汰近千粒。
珠圆玉洁。
非戒定慧所熏染。
恶能尔。
昭宗戊午岁也。
梁乾化癸酉
谥定觉
塔号灵化。
贞明四年九月
慧霭等立碑。
开封尹王瓒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贤护晋 ? — 40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出孙氏。
梁州人
广汉
止阎兴寺。
素习禅观。
临终口出光明。
五色遍照。
遗言必遵天竺法阇维。
无复葬。
后得一指灰炉中。
起塔曰指塔。
以著见。
释贤护
姓孙
凉州人
来止广汉阎兴寺。
常习禅定为业。
又善于律行纤毫无犯。
晋隆安五年卒。
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
遗言使烧身。
弟子行之。
既而支节都尽。
唯一指不然。
因埋之塔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彦晖五代 840 — 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11 【介绍】: 五代时僧。
东京阳武人
俗姓孙
年二十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滑州明福寺。
善讲《因明论》、《百法论》。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示寂。
有《滑台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孙氏
东京武阳县人
襁褓间。
闻父诵金刚经则喜笑。
若得意。
又其家尝斋僧。
磬梵俱作。
即合掌。
称曩谟。
年十五。
从师往太原京兆洛阳听习。
进具于嵩山少室寺。
颇沙毗尼涯涘。
次探经论。
必底渊源。
其曰。
为善不同。
同归于治。
治则戒定慧也。
入圣机械。
此其极致耳。
是故南燕之人。
号为佛子
初寄明福讲百法论
四海英髦。
云趋波委。
常嬴百数。
讲因明百法各百许遍。
著滑台钞。
行世。
乾化元年。
秋八月三日终。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释彦晖
姓孙氏
东京阳武县人也。
佩觿之岁闻父读金刚般若。
瞪目凝听澹然欢喜。
又属家内斋僧磬梵俱作。
于帘幕之下合掌欣然。
登年十五随师学法。
太原京兆洛阳听采忘劳。
年满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隶习毗尼颇通深趣。
次寻经论皆讨玄源。
且曰。
为善不同同归乎治。
治则戒定慧也。
入圣机械此三治性之极致也。
洛都先达无不推伏。
至乎四部悉仰柔明。
临鉴则戚少欣多。
执瓶则轻持重。
三衣之外。
百一之资量足而供更无馀长。
所行慈忍匪事规求。
不畜门徒惟劳自己。
勤勤化导默默进修。
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
初寄明福寺讲百法论也。
四海英髦风趋波委。
恒溢百馀且多俊迈。
精研席钻仰经宗。
其间硕学兼才故有。
分为上下十恶。
十恶者若八伯之号焉。
上十恶则洞闲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喻三立破无滞。
下十恶则学包内外吟咏风骚击谈经。
声清口捷赞扬梵呗。
表白导宣。
盖因题目之分。
乃极才能之际。
云恶则倒背之言。
乃是极善也。
其门弟子为若此也。
因明百法二论各讲百许遍。
出弟子一百五十馀人。
著钞曰滑台。
盛行于世。
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
气力薾然而奄化矣。
春秋七十二法腊五十二。
滑人追慕其德。
二众三百馀人奉神柩归葬于阳武县侧。
营小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净肃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净肃字足庵
姓孙氏永平人也。
世居满城,以农立家,陇云耕月,遑言他务。
生而苕颖,见异常儿,颇有出麈之格。
其父携之唐县,礼香山明公落发,给侍之馀,令识梵文,目击千言,娓娓成诵。
后闻云峰亨公,走依座右,日复一日,于搥拂之下,发明大事。
虽秘传密授,不满初心,深自韬晦,遍参名宿,谒三阳广仰山通报恩资,皆蒙许可。
后雪庭掌天下僧权,而主万寿,才学博赡,道德丰盈,遐迩云臻,慨然辐辏,亦怀香径造其室,一见心许。
之缘,不差毫忽,遂以衣法付之。
诘旦捲衣去,依赵好乳峰禅伯,禀受外典,未及食新,果造幽微。
复参东山九峰信,信欲使续东山,掉臂去之。
入燕,栖万安,寄傲南窗,闭关郤扫,杜绝人迹。
当是时,嵩少阙人,就命开法于万寿之堂。
越明年,宣授河南府僧尼都提领
居九载,革故鼎新,未尝少息,创建方丈二十四楹,古未之有也。
当修营之际,辇土移石,必先其力,上下竦然,莫不服从,争先恐后。
次主灵岩八载,广阁大厦,椽梠差脱,人多忧之,为之一新,其馀僧舍增修,百有馀间,自来缔构,无出其右。
会万善虚席,命补其处。
及至,重新廊庑,翕然称善。
三居巨刹,立丛林,锐意兴建,不遗馀力。
后退居香山寿圣故刹。
年及耳顺,默焉而寂。
依制阇维,收骨起塔。
弟子智锦,以至元三十年,癸巳重阳,求林泉老衲从伦撰铭立石,以永遗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妙文元 ? — 1319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
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
二十一抵京师
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
遂陆沈于众十有一年。
众请出世。
始赤服升猊座。
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
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
其涵养冲挹无欲速。
不躁进大类如此。
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
老者怀其德。
少者严其教。
故众睦而寺治。
廪有馀以赈饥民。
人称之。
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
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
自尔教乘法席益盛。
性相并驱僧俗溥济。
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
独大弘方等振以圆宗。
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
龙象蹴踏竞驾一乘。
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
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
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塔于平则门外。
妙文
蔚州孙氏子。
九岁为僧。
十有八畦服游学。
跋涉云朔燕赵之墟。
具戒。
京师
依大德明公
学圆顿之道。
尽得其旨。
陆沉于众中。
积年三十有二。
以众劝请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传弘之列。
其涵养冲挹。
无欲速成名。
不躁进求达类。
如此。
住持蓟之云泉。
勤俭节用。
老者怀其德。
少者严其教。
故众睦而寺治。
比再稔廪有馀
岁荒以赈饥民。
人称焉。
祖闻其道。
召见之。
顾谓侍臣曰。
福德僧也。
诏居宝集。
时禅学寖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驱。
内相学之流。
囿于名数。
滞于殊途。
蔽情执之见。
惑圆顿之旨。
师独大弘方等。
振起圆机。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荡涤情尘。
融通寂炤
是以龙象蹴踏。
竞附一乘之驾。
年逾八十。
倦于勤。
以院事任诸弟子。
退居逸老。
一专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坐脱。
年八十三。
告终之日。
诫众高唱佛名。
遽起加趺。
结三昧印。
泊然寂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
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
年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学圆顿教,陆沈于众,不自表见,十有一年。
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
及乎间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
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以赈饥民,人称之。
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
”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融,僧俗溥济。
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独大宏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
年逾八十,专脩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跌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塔于平则门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
年方九龄,舍身佛寺。
既冠,始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学圆顿之道,后居蓟之云泉寺,操行精勤,力崇俭朴。
麇有馀,岁荒以赈饥民,人德之。
主讲席,大宏方等,高唱圆宗。
晚年退居逸老,专修念佛三昧。
元延祐六年示疾,命弟子讽佛名,遽起趺坐,声息泊然,年八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僧。
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
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禅师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其如七曲八曲,惟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
赵孟頫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师。
讳明本
俗姓孙
钱塘人
母娠师时。
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
师生至性不好弄。
而好歌梵呗结趺坐。
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
母丧辍学。
年十五辄然臂持戒。
誓向空寂。
久之。
阅传灯录有疑。
志在参决。
遂登死关。
见妙公。
妙发长不薙。
衣弊不易。
孤峭严冷。
未尝一启齿而笑。
亦未尝为其徒剃落。
独见师即驩然。
欲为祝发。
盖亦已知为大器焉。
久之。
诵金刚经。
恍若解者。
师自谓识量疏通。
于义趣无不融贯。
然非性也。
已薙染给侍死关。
入天目。
于东南诸山最高寒。
廪粟屋材。
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
师昼服力役。
夜事禅定。
十年胁肤不沾席。
后于妙言下。
机旨洞契。
妙以其克肖。
书偈付之。
师益自晦。
未尝以师道自任也。
然而玉在山珠在渊。
其光气自不可掩。
况审之以咨决。
重之以记莂哉。
至元间
松江瞿霆□。
施田建寺于莲花峰
号大觉正等禅寺。
妙将迁化。
以寺属师。
师辞。
师每谓。
住者必无上大道。
其力可以明人天。
夙植福缘。
其力可以荫结徒众。
明智通变。
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
道为之体。
而缘与智为之用。
有其体而缺其用。
则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
犹之可也。
使无其体。
而徒倚其用。
则虽处众而众归。
制事而事宜。
亦不足言矣。
况三者并缺而冒焉。
尸之者。
其于因果。
能无惧乎。
五山缺主席。
宰执大臣。
致书币屡以为请。
师皆力辞。
至于穷厓孤洲。
草栖浪宿。
屏遁其迹而避之。
然四方学者。
北殚龙漠。
南踰六诏。
西连身毒。
东极抟
裹粮蹑[尸@憍]。
万里奔走。
而辐辏赴师者。
殆无虚日。
南诏僧玄鉴
素明教观。
辨博英发如。
曰。
吾闻。
大唐有禅宗。
使审是耶。
吾将从学。
设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而俾趋教观。
繇其国来。
一闻师言。
即悟昔非洞发源底。
方图归以倡其道。
而没于中吴
鉴之徒。
画师像归国。
像出神光烛天。
南诏遂宗禅。
奉师为禅宗第一祖。
至治三年春三日
山木稼。
其徒之老异之。
秋八月甲子
师遂入寂。
即山之西冈。
塔其全身。
未逝前一日。
遣别其外护并法属。
一一皆师手书。
是日白虹贯山。
师世寿六十一。
僧腊三十七矣。
师所至。
四众倾慕。
香茗金币。
拜礼供养。
悉成宝坊。
而师一衲一箪。
未尝属目。
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
奉葛衣以袣袢者。
师一不以近体。
他可知已。
虽屡辞名山。
以自放于山林江海。
解縢屩脱袍笠。
在处结茆以居。
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
昼作夜参。
规程条章。
井井森列。
仪矩慎严。
如临千众。
至于激扬提唱。
机用翕㸌。
婴之者胆丧。
闻之者意消。
每谓其教传佛心宗。
单提直指。
恶有所谓微妙授受。
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
故于教法。
欲救其弊砭其病。
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
洪纤高下。
缓急后先。
拒之不遗。
接之不携。
人虽见其发于悲愿。
而不知其一以诚。
而匪事夫空言也。
当世公卿大夫。
徐君威卿
郑君鹏南
赵君子昂
一闻师之道。
固已知敬。
及亲炙言容。
无不歆慕终其身。
江浙丞相脱驩公。
最号严重。
读师之书。
敛衽望拜。
高丽沈王
以天属懿亲。
万里函香拜礼。
起谓左右曰。
某阅人多矣。
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
获师示。
涕泣感发。
师躬己以究其道。
岂有毫发涉世意哉。
然而其名不行而彰。
其道不言而信。
自非行戒相应声。
寔一致永久益。
章而弗昧。
亦何以致此哉。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圣水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钟南齐 430 — 48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孙氏
鲁人也。
年十六为沙门
寿春
讲涅槃成实十地诸经论。
京师中兴寺
永明初
魏遣李道固来聘。
帝以有才辨。
诏与道固语。
日差午。
不食。
道固曰。
何以不食。
曰。
古佛遗法。
过中不食。
道固曰无乃为声闻耶。
曰。
应以声闻得度者。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时以为名对。
文惠太子竟陵王
皆执弟子礼。
北面师受之。
永明七年卒。
寿六十。
僧钟
姓孙
鲁郡人
十六出家。
居贫履道。
尝至寿春
导公见而奇之。
谯郡邺重其志操供以四事。
后请讲百论。
导往听之。
乃谓人曰。
后生可畏真不虚矣。
妙善成实三论涅槃十地等。
后南游京邑止于中兴寺
永明初魏使李道固来聘会于寺内。
帝以有德声敕令酬对。
往复移时言无失厝日影小晚。
不食。
固曰。
何以不食。
曰。
古佛道法过中不餐。
固曰。
何为声闻耶。
曰。
应以声闻得度者故现声闻。
时人以为名答。
尔后盘桓讲说禀听成群。
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数请南面。
齐永明七年卒。
春秋六十。
时与齐名比德者。
昙纤昙迁僧表僧最敏达僧宝等。
并各善经论。
悉为文宣所敬。
迭兴讲席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自新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临淄人俗姓孙
隐于广德山中。
钱元瓘苑陵,携归见吴越王钱镠,应对无所屈。
为其造应瑞院居之,假号广现大师
后充浙中宝塔寺主。
后晋高祖天福中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临淄孙氏。
出家落发。
受具戒。
即究空寂学。
云居膺禅师
化行钟陵
竟造焉。
既领指。
侍左右。
不忍去。
久之示寂。
新因遁居广德山中。
文穆王钱氏。
方以吴越世子
率师伐宛陵
偶入山寺。
而群僧窜匿不在。
危坐。
无惧色。
诘其故。
对曰。
今东西皆贼也。
虽欲避。
将安之哉。
世子以其直。
及师凯旋。
因偕以归。
武肃王加爱之。
使居瑞应院
署号广现。
尝采药宣城山中。
始入一洞。
殊暧昧。
行仅数里。
日光晃然。
旁有穴。
虚明通旷。
清溪古松。
上下映蔽。
隈隅草庵绝人迹。
老僧拥衲瞑坐。
俄开目问
何来。
为言状。
曰噫渴矣。
出火烬中煮茗啜之。
薄暮僧谓
留此。
我且有所往也。
竟升抄。
跏趺鸟巢内。
夜半闻诵法华经声。
又闻叱虎声。
清亮出林籁。
明日乞住。
僧曰。
自我来此。
百见草枯。
非子能住也。
问饥否。
适溪岸有数百穗。
相引取十馀穗。
挼得谷。
舂米和野蔬。
作鬻以啖。
遽送出至洞口。
谢曰。
兹岂偶然。
相会如此。
顷茗与粥糜。
非烟火物也。
吾知子自尔无复饥渴之患矣。
后再往。
终莫识路。
晚充宝塔化主。
天福中卒。
年八十。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云居长往。
回锡尝隐广德山中。
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晏如。
问曰。
何不避乎。
对曰。
东西俱是贼。
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讦直。
回戈遣归。
武肃王问之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闇昧。
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
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纳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击磬遂开目。
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
揖坐取石。
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僧让庵令宿。
顾其僧上巅大巢内闻念法华经。
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
叱去。
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居此地百见草枯。
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
莫饥否。
相引溪畔有百馀穗。
收谷手挪三匊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
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云居长往回锡隐广德山中。
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晏如。
问曰。
何不避。
对曰。
东西俱是贼。
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吁直回戈遣归。
武肃王问之。
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阇昧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
溪水泛泛然。
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衲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击磬遂开目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揖坐。
取石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
僧让庵令宿。
顾其僧上巅大巢内。
闻念法华经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叱去。
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此百日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莫饥否。
相引至溪畔。
百馀穗。
收其谷手挪三掬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旻南梁 467 — 5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富春人俗姓孙
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
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
后居扬都庄严寺
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
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
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
智藏法云合称梁代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所扣问。
辄摧衄。
曰昔姚兴逍遥园
使竺道生
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往征虏亭饯之。
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华林园讲。
僧正法主
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梁天监五年
僧正慧超
到房请。
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京城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吴郡太守张充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仲尼素王于周。
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称疾不见。
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
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戴颙隐居北岭。
江夏王诣之。
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其月六日
钟山之开善。
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
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曰。
竺道生长安
姚兴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顿悟以通经。
齐时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共往。
征虏别之。
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华林园讲。
僧正法主
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则。
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僧正慧超衔诏至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道居其右。
乃眷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吴郡太守张充
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师学士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仲尼素王于周。
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称疾不见。
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之爱名德也。
弥重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萧昂出守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
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戴颙隐居北岭。
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善墓所。
丧事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文立于本寺。
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诸禅师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斋会。
恐福事未圆。
曰。
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稠北齐 480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
钜鹿人俗姓孙
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
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
魏孝明帝三召不赴。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
遽于泉处。
优婆夷三。
妇人出。
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归寺谢罪。
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诲。
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身往寺。
磬折不受。
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崩。
明年夏首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澄方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澄方姓孙氏香河人
幼好静默,出家于隆安寺,年十八登具。
遍𠪾讲肆,于诸经论,无不了然,声华藉甚。
后参禅旨,悟明心地,寻有尊宿,请住上方兰若。
澄至,开辟幽荒,造感化寺,又起绝顶浮图。
尝示众曰:“《涅盘经》云:避役出家,无心志道,我当罢令还俗,为王策使。
惭耻之服,是为上服,不知惭愧,非佛弟子。
”后示疾而终,门人士隆建塔上方寺东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